孔明吟诵的梁甫吟全文

诸葛亮所吟诵的《梁甫吟》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三士的故事。

《梁甫吟》原诗:

作者:两汉·佚名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解析: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喜欢《梁甫吟》呢?

《梁甫吟》中大部分篇幅是吟诵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位勇士。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次地去想象并作一番发挥:东汉末年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时,已经有三雄并峙的苗头,只是开始被诸葛亮认为是“三雄之一”的刘表为后来的刘备所取代,这三个人――曹操、刘表和孙权,并未把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放在眼里。帝室倾危,极似齐景公时的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对齐景公形成极大的压力,至少在晏婴和景公眼里公孙接之流是危及公室的猛兽;在汉献帝看来,曹刘孙是三只猛虎,随时都可以吃掉他,诸葛亮也是这样认为的,有忠君报国思想的诸葛亮自然是忧心如焚,这时出现的《梁甫吟》很贴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心情,那么怀着雄心大志的诸葛亮想成为帮齐景公安邦解危的晏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营销型网站